情趣用品與一般生活商品最大的不同點就是要進入身體組織的物品,像是飛機杯、按摩棒或是聲波吸吮器

安全衛生就是首要條件因此在挑選情趣用品時,下列三大項就是挑選的基本原則:

1. 選擇較有名、值得信任的品牌:

一般來說,大品牌製造的商品,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可以說是相對有保障的。

以邏輯來說,一個大品牌,為了建構企業形象,在這個條件下,選材、技術,都會要求非常高

因為如果出現了:

流程問題 = 無形增加生產成本
技術問題 = 品牌競爭力不夠
選材問題 = 消費者不買單 + 對人體產生傷害的風險
基於(至少)以上,就材質而言,大品牌的經營會選擇安全且消費者能接受的材質來生產,所以選擇知名品牌是相對有保障的 (在你毫無頭緒該買哪一牌的時候)

*** 當然有一些小品牌作工方面都是一流水準,所以購買前也要多加比較

2. 衡量本身的接受程度:

舉例來說,如果是從來沒有用過情趣用品的人,應該選擇入門款,也就是強度不要太強的,畢竟玩情趣用品是要紓壓或是追求更好的體驗

若因一開始挑的玩具過於強烈,造成不好的體驗,這樣就本末倒置了

3. 了解材質、用法、與清潔方法

在購買前,一定要先了解材質,並預備好清潔的措施。

a.非侵入式的情趣用品,也就是陰蒂與乳頭外用,要詳讀相關使用說明書

b. 如果是靠震動、吸吮與聲波刺激整個性器來讓你達到高潮,使用頻率便要量力而為

c. 如果是矽膠製產品,你知道不能搭配矽性潤滑液使用,避免產生化學作用

d. 事後清潔,使用中性的清潔劑,例如洗面乳、肥皂等清潔即可。

最近剛上市的這一款臻美蕾絲花邊美背刺繡內搭小可愛內衣﹝黑就是目前慾女性男們非常大推的神物啊!http://s.blog.xuite.net/_image/emotion/m21.gif

產品外觀與使用體驗簡直可以給5顆星評價★★★★★

而且價格便宜,耐用度足,算是剛上市就在一些情趣用品實體店面有著詢問度很高的產品

如果要挑選情趣用品,臻美蕾絲花邊美背刺繡內搭小可愛內衣﹝黑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喔,尤其相關的說明簡單易懂

一起來看看這款臻美蕾絲花邊美背刺繡內搭小可愛內衣﹝黑吧!!!http://s.blog.xuite.net/_image/emotion/m39.gif1911770183.gif

如果像選購此項品,請複製底下產品名稱在官網搜尋即可

臻美蕾絲花邊美背刺繡內搭小可愛內衣﹝黑

詳細介紹如下~參考一下吧

商品資訊

 

臻美蕾絲花邊美背刺繡內搭小可愛內衣﹝黑

 

↓↓↓如果對臻美蕾絲花邊美背刺繡內搭小可愛內衣﹝黑不滿意,官網還有更多高級情趣用品可以參觀選購↓↓↓

 

↓↓↓更多意想不到的特殊性服務↓↓↓

標籤註解:

PTT鄉民臻美蕾絲花邊美背刺繡內搭小可愛內衣﹝黑限量,團購,限時,週年慶,禮物,優惠,臻美蕾絲花邊美背刺繡內搭小可愛內衣﹝黑特價,開箱,比價,活動,好評,推薦

mobile01網友臻美蕾絲花邊美背刺繡內搭小可愛內衣﹝黑哪裡便宜,採購,優缺點,試用臻美蕾絲花邊美背刺繡內搭小可愛內衣﹝黑,好用,CP值,經驗,好康,集購,下殺,免比價,去哪買?,

名人推薦臻美蕾絲花邊美背刺繡內搭小可愛內衣﹝黑介紹,部落客,排行,臻美蕾絲花邊美背刺繡內搭小可愛內衣﹝黑,體驗,精選,限定,折扣,折價卷,臉書社團推薦,臻美蕾絲花邊美背刺繡內搭小可愛內衣﹝黑Dcard推薦

↓↓↓如果對臻美蕾絲花邊美背刺繡內搭小可愛內衣﹝黑不滿意,官網還有更多高級情趣用品可以參觀選購↓↓↓

SEX1515ECED

 

美好的人生  作者:杜相權  前言  本書采用的是方便易懂的敘述模式。字數不多,但是卻能給人類,給世界一個正確的方向。因為所有的事情都取決于一個方向。就像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如果人類所有的事情都取決于一個方向的話,那我們就只能選擇其中一個方向。反之,選擇其他方向都是錯誤的。所以,我們要找到每一件事情的方向在哪里。但是方向又要怎么決定它的對錯呢?所以,這就是本書要講的東西。我們要去找到對的是什么,錯的是什么。哪一個方向才是正確,哪一個方向又是錯誤的。所以,我們要去了解一切,只有了解一切之后,我們才會知道哪一個方向是正確的。不然的話,如果我們都還沒有了解一切的話,那我們怎么又會知道我們的方向在哪里呢?所以,我們要了解一切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找到正確的方向才能找到正確的人生。  人類的本性——  第一章:本性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為本性。  每個人都想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但是很多人都不了解人生。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并不是了解所有的一切。我們所知道的東西都是一知半解,或者存在錯誤。所以,當我們還沒有真正了解一切的時候,我們就不會知道我們具體該做些什么。一旦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具體該做些什么的時候,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會存在錯誤。一旦我們所做的一切存在錯誤的話,那我們的人生就會存在錯誤。一旦我們的人生存在錯誤的話,那我們就不會得到一個美好的人生。  所以,如果我們要想得到一個美好的人生的話,那我們就必須要先了解一切。只有了解了一切之后,我們才會知道一切的真實面目是什么?  那我們又要從哪里開始了解呢?  我想這個問題很簡單。我們作為一個人,肯定要先了解我們自己。如果我們連我們自己都不了解的話,那我們都在做些什么?是不知所措的一切嗎?  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人類的本性。  說到本性,我們會認為是什么?可能會有很多答案?但是往往很多答案都是錯誤的。  舉個例子:有人說是善?但是剛好,善反過來可能就是惡?如果說是美?但是反過來就是丑?所以,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  那到底人類的本性是什么呢?  我們從剛才的例子就能找到答案。  首先我們來看:善惡美丑為什么會存在?那是因為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和特定的事物的時候它才會出現。比如一個人從小生活在一個善良的環境。他的本性就會變成善。如果一個人生活在惡的環境,那他的本性就會變成惡。生活在美的環境就會變成美,生活在丑的環境就會變成丑。所以,善惡美丑是隨著環境而改變的,如果我們不被環境所改變的話,它就不會出現。  所以,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出?人類的本性是《無》。  之所以有善惡美丑是因為有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和特定的事物它才會出現。如果我們不被這些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和特定的事物所改變的話,它就不會出現。  所以,人類的本性是《無》。  那現在問題又來了?既然人類的本性是《無》。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什么都不用做了,什么都不用聽了,也什么都不用看了。我們保持一個《無》本性就行了。  不是。我們還是得吃飯,還是得喝水。還是得該做什么就做什么。  那如果們又要做著一切的時候,本性不就不存在了嗎?不是《無》嗎?在我們去做著一切的時候本性怎么又會是《無》呢?  所以,這是我們先要去了解的一個問題。當我們做著一切的時候,我們的本性是什么?  答案就是《鏡花水月》  我們來分析一下,什么叫鏡花水月。顧名思義,就是鏡子里的花和水中的月亮。  那我們的本性和鏡花水月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  關系大了!我們既要保持人類《無》的本性,又要做著我們該做的一切。所以,我們只有了解到鏡花水月才能既保持我們《無》的本性的同時,又能去做著我們該做的一切。  什么意思呢?比如鏡子里有一朵花。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這是一朵花。我們也可以清楚的知道這朵花是什么顏色的,長什么樣子?但是我們又知道這朵花是不真實的。它只是在鏡子里而已。所以,它不會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  但是在我們沒有被這朵花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的同時,我們又清楚的觀賞了這朵花。  同樣,水中的月亮也是一樣。我們可以清楚的觀賞月亮,但是我們又知道它是水中的月亮,并不是真實的。所以,我們也不會被這水中的月亮所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  所以,我們只有了解到鏡花水月才能保持我們《無》的本性的同時,又能做著我們該做的一切。  那現在問題又來了,當我們做著一件善事的時候還是會出現善,當我們做著一件惡事的時候還是會出現惡,那怎么又會是《無》呢?  沒錯!善惡指的是本性之外的善惡。就是《無》之外的善惡。并不是本性的善惡。因為本性是《無》,所以善惡只是《無》之外的善惡。  就比如鏡子里的善,水中的惡。我們知道它是善,我們也知道它是惡。但是他只是在鏡子里和水里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善惡指的是本性《無》之外的善惡,并不是本性的善惡。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原因是因為人類從善的角度出發的話會相對好一些,用善的角度來教育的話會好一些。就像快樂和煩惱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相對的。但是我們會喜歡快樂多一些,而我們不會喜歡煩惱。  但是快樂和煩惱也是鏡花水月。  不僅如此,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鏡花水月,世間的人情事故也都是鏡花水月。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問題。  那我們現在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世間的一切不都不真實了嗎?明明很多東西都是真實的,我們為什么要把它看作是鏡子里的花和水中的月亮呢?  并不是這樣。我們說的鏡花水月并不是要我們把一切都看作是鏡花水月,而是我們要通過鏡花水月的例子讓大家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而不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內。  就像我們看見一座房子,它確實是真實的。就像我們看見一輛車子,它也確實是真實的。但是房子是房子,車子是車子。我們還是我們。房子和車子在那里,而我們卻是在這里。我們不能把房子和車子和我們融為一體。我們不能把房子和車子裝進我們心里。因為我們的本性是《無》。所以,房子和車子 只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它并不能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  所以,鏡花水月只是讓我們了解所有的一切只是我們《無》的本性之外,而不是在我們的本性之內。  所以,世間上的一切也是如此,都是在我們《 無》的本性之外,而不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內。我們還是一樣可以愛我們所愛,做我們所做。只是這些所有的一切都不能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而已。  那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呢?  我想這個問題并不難,我們說了,人的本性是《無》。那如果我們用另一種東西代替了我們《無》的本性的話,那我們就會失去我們的本性。或許換句話說,就是我們都已經變了質,變成了另一種《人》。  所以,我們不能被外在的東西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  所以,本段主要講了點。如果單從人類的本性來講的的話。人類的本性是《無》。如果從人情世故來講的話。人類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而不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內。  我們只有了解到我們《無》的本性和了解一切都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了解人生。  所以。我們要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而不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內。  不要把世界上的一切和我們的本性融為一體。這樣我們將會被物質上的東西所迷惑我們的內心。導致我們看不清真實的自己,真實的人生。  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會形成一個包圍圈,我們只有從這個包圍圈中走出來才會看清一切。  所以,回歸本性,了解人生。  我們要用一個旁觀者的心態去看待世界,才會把一切看得真實,看得透徹。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我們身在這座山里,并不能看清這座山真實的樣子。  同樣,如果我們不能走出這個世界之外的話,我們也同樣看不清這個世界真實的樣子。  本性看上去是有,實際上是《無》。有指的是眼前的一切。《無》指的是我們不能被眼前的一切所迷惑。所以,本性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回歸本性,才能看清這個唯一的真理。  人類的幻想——  上一段我們講了,人類的本性是《無》。我們只有回歸《無》的本性才能看清世界上的一切。否則,我們就會被世界上的一切所迷惑我們的內心。那現在問題又來了,到底是什么迷惑了我們的內心呢?我們要怎樣才能回歸我們《無》的本性呢?答案只有兩個,一個是《幻想》,一個是《現實》。我們只有不被幻想和現實所迷惑,才能回歸我們《無》的本性。  我們首先來說幻想。幻想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如果我們不能從幻想中走出來的話,我們就永遠不會回到我們《無》的本性。所以,我們要從幻想中走出來。  那我們都有哪些幻想呢?  一、 活在過去和未來  我們先來說活在過去。之所以有的人會活在過去是因為某些事情在他們的心中一直都看不清,想不透。或者留戀,或者悲傷等等。很多事情都會讓我們活在過去。但是我們主要說的不是為什么會活在過去。而是我們主要說的是一旦我們活在過去的話,我們的思想就會被某些事情所占據。如果我們的思想被某些事情所占據的話,那也就意味著我們此時的本性是錯誤的。  因為我們的本性是《無》。所以,一但我們的思想被某些事情所占據的話,我們的本性就會變成過去的某些事情。  所以,不要總是活在過去。  但是我們所說的不要活在過去不是說我們不可以回想以前。我們可以回想以前,但是我們不能總是被以前的一些事情所占據我們的內心。我們可以回想以前,但是我們要知道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從前。因為從前畢竟是一種回想而已,并不是我們此刻的人生。  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  同樣,活在未來的人也是一樣。我們不能總是被未來的一些幻想占據我們《無》的本性。因為未來始終是一種幻想。哪怕這種幻想的思路是清晰的,是明確的。但是它還是一種幻想。還是會占據我們《無》的本性。  所以,我們不能總是被過去的一些事情和未來的一些幻想所占據我們《無》的本性。因為過去和未來會影響我們此時的清醒,會影響我們看待事物的正確的方式。所以,一旦我們被過去和未來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的話,那都是一種幻想。  所以,我們之所以說過去和未來是一種幻想的原因是因為只要是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東西都是一種幻想。哪怕是我們都已經把它看作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但是我們還是要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另一個地方。  所以,不要總是活在過去與未來之中。  二、 情與愛的幻想  上一段我們講的是過去與未來的幻想,現在我們再來講另一種幻想。這種幻想和過去與未來的幻想不同的地方在于過去與未來的幻想是超越人類當時處境的一種幻想。而我們現在所講的這種幻想是符合人類當時處境的一種幻想。這種幻想就是《情與愛的幻想》。  首先我們來說《情》的幻想。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會關乎于情。我們總是走不出喜怒哀樂等等其他的一些心里感覺之中。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被喜怒哀樂占據我們的一生。甚至我們會認為我們的人生就是喜怒哀樂等等其他的一些感覺。我們都會認為這些感覺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所以,我們總是活在喜怒哀樂等等其他的一些心里感覺之中。  那我們主要說的是什么呢?如果我們不是活在喜怒哀樂等等其他的一些心里感覺之中,那我們又是活在哪里呢?  這個問題其實就不用過多詮釋了。前面我們說了,人類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如果我們讓太多的喜怒哀樂占據了我們《無》的本性的話,我們的本性就會變成這些喜怒哀樂。就很難回到我們《無》的本性。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因為某件事而產生《喜》的話,那他就會活在某件事情之中。如果一個人因為某件事而產生《怒》的話,那他也會活在某件事情之中。同樣,產生《哀》的話就會活在哀的事情之中,產生《樂》也會活在樂的事情之中。所以,如果我們經常活在某件事情之中的話,那我們就會忘記我們《無》的本性。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失去我們《無》的本性。  所以,我們要知道喜怒哀樂只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而不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內。不要因為喜怒哀樂而活在不同的事物之中,我們要活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的事物之中。  以上是《情》的幻想,我們再來說《愛》的幻想。  愛分很多種愛,有對親人之間的愛,有對朋友之間的愛,有對其他事物的愛等等。但是我們所說的這些愛也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而不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內。  舉個例子: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然后這兩個人就會不知不覺走進另一種狀態之中。他們當時的思想是脫離的,已經完全脫離了我們《無》的本性。又舉一例子:一位關心孩子的母親在關心她的孩子的時候,也是不知不覺的走進另一種狀態之中。也是脫離了我們《無》的本性。  所以,我們可以有愛,但是我們不能陷入一種《愛》里面去。我們要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去愛。既保持了我們《無》的本性的同時,又不妨礙我們對親人或者朋友之間的愛。因為我們的本性是《無》,所以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本性變成愛,也不能把愛變成我們的本性。如果我們把愛變成了我們的本性的話,我們就會走進另一種世界。  所以,我們要從愛里面走出來,不要存活在任何一種地方。  所以,我們可以有愛。但是我們要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去愛,那樣我們才不會迷失我們《無》的本性。如果我們把我們的本性變成另一種東西的話,那都是一種幻想。  以上講的是《情與愛的幻想》。我們要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而不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內。  三、 信仰的幻想  前面我們講了兩種幻想。一種是《過去與未來》的幻想,一種是《情與愛》的幻想。這兩種幻想都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而不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內。我們再來講一種幻想,這種幻想不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也不在我們《 無》的本性之內。它只存在于一個虛無縹緲的地方,這種幻想就是《信仰》。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么叫《信仰》。  信仰分為兩種。一種是單純的相信,單純的覺得某某說的應該是對的。我愿意相信或者我希望這是真的真的。廣義上其實就是毫無根據、毫無邏輯的一種信仰。還有一種信仰就是經得起驗證、經得起推敲、可以親自體會、不會隨著時間、地點、人物而變異的一種信仰。  所以,這是兩種不一樣的信仰。  哪那一種信仰是一種幻想呢?  就是第一種。比如說《創世紀的神》。  在全世界,基督教徒分遍很多地方。人數不少。可是這往往也是最讓人擔心的事情。因為信的人越多,害的人就越多。  在此之前,我們并不是說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好與壞。我們也并不是說宗教都是不可信的。而我們主要說的是:我們可以有信仰,但是我們不能胡亂的信。我們要知道什么是可信的,什么是不可信的。否則,我們將會害人害己。我們將會走進無底的深淵而無法回頭。  那什么又是可信的,什么又是不可信的呢?  其實可信與不可信都是一種后話而已。為什么呢?因為信仰的本身其實不是一種信仰。而是一種認識,一種體會,一種驗證。如果一種信仰不能被認識,不能被體會,不能被驗證的的話,那它就不是一種信仰。如果一種信仰可以被認識,可以被體會,可以被驗證的話,那它就可以稱之為是一種信仰。  所以,可信與不可信都是一種后話。關鍵的原因是這種信仰是不是可以認識,可以體會,可以驗證,才能判斷它是不是可信的。同時,我們要信的也是可信的,而不是不可信的。  同時,信仰的本質是可信與不可信,而不是信,或者不信。不要把信仰的本質搞錯了。  以上講的就是可信與不可信的問題。我們再回到我們的主題。我們剛才說了,《創世紀的神》也就是基督教,其實就是一種幻想。當然了,它也屬于不可信的一種。只是我們盲目的信了之后才把它歸納在幻想的范圍之內。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基督教為什么是一種幻想。  要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只有從一個問題入手。就是神(注:創世紀的神)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那就是信仰。如果不存在,那就不是信仰。  那神到底存不存在呢?  這個問題并不難。要想了解這個問題,只有先去了解認為神存在的人們他們所認為的神是存在于什么地方的,然后我們再去看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一位神存在,就解開了問題。  1、 神存在于《圣經》。我想這個問題就不用過多分析。圣經漏洞百出,要想從里面找出神是不存在的地方到處都是,甚至錯得一塌糊涂。所以,神是不存在的。  2、 三位一體的《神》。在神教徒看來,他們還是相信神是存在的。但是圣經又是漏洞百出。怎么辦呢?為了維護他們漏洞百出的信仰,只好把他們的神改造了一番。所以,就出現了三位一體的神。所以,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神是不存在的。因為是他們造就了三位一體的神,而不是神造就了他們。  3、 虔誠里面的《神》。 在沒有任何一個神教徒能夠解釋他們所謂的神是基于什么地方甚至讓所有人都明確的知道神是存在的時候。他們就會說圣經是不可以用人類的思維來理解的。虔誠就會有神。所以,從這里我們又看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到底基督教的人是理解還是不理解呢?如果理解,那為什么又解釋不了?如果不理解,那為什么又相要信呢?所以,神是不存在的。因為他們虔誠的不是神,而是他們的幻想。他們所謂的虔誠和神沒有半點關系,只是由他們的心生起的一個神(幻想)而已。(注:一旦生起一個幻想的話,就會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  4、 相信里面的《神》。在神教徒看來,不管有沒有神。他們只要相信了就會有,不相信就沒有,這簡直就就是無稽之談。難道不存在的東西相信了就會有嗎?反過來,如果存在的東西不相信就會消失嗎?所以,存在的不是神,消失的也不是神。存在的只是他們的幻想,消失的也只是他們的幻想而已。就像一塊石頭,你非要把它看作是一塊金子,它永遠不會變成一塊金子。變的只是你對它的看法,不變的也只是你對它的看法而已。所以,神是不存在的,因為存在的只是你對它的看法而已,而每一種看法都會影響的我們《無》的本性。  所以,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就能看出,神是不存在的。因為基督教并沒有存在真理。因為他們的真理已經變了質。變成了《信或者不信》。而不是《可信,或者不可信》。所以,他們的神只是一種猜測而已,因為他們并沒有確定是可信的,還是不可信的。  所以,不要總是活在這種猜測之中。如果我們還要繼續活在這種猜測之中的話,那都是一種幻想。因為神的本身和我們并沒有半點關系,一切都只是我們的猜測,我們的幻想而已。  所以,為什么說這種幻想不在我們的本性之外,也不在我們的本性之內。因為它僅僅是一種幻想,它只存在于一個幻想的地方。  以上就是信仰的問題,也就是基督教是一種幻想。我們不要沉迷在幻想之中,我們要回歸我們《無》的本性。  我們可以有信仰,但是我們要知道什么是可信的,什么是不可信的。比如《佛教》就是一種可信的信仰。在此我們就不多提了,因為種種關系到佛教知識,一時難以詳說。  以上就是我們所講的《人類的幻想》。希望我們不要沉迷在幻想之中。回歸本性。做一個清醒的自己。  人類的現實——  前面我們講了人類的幻想。現在我們再來講人類的現實。因為現實也是一種幻想。  為什么說現實也是一種幻想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 各地的文化差異  用常人的眼光望去,都會認為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文化,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風俗,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習慣等等。這些都是人們覺得很正常的一切。不以為然,其實往往這些我們不去在意的東西隨時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就是《我們都活在哪里》?  一個文化,一個風俗,一個習慣就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一生。從而導致我們看不清真實的一切。  舉個例子:每個人都很熱愛自己的家鄉。感覺特別親切。好像有一股力量在圍繞我們。但是我們只要用心去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熱愛歸熱愛,但是這些只是我們在面對不一樣的事物而產生不一樣的感覺而已。換句話說就是這些東西只可意會而不可體會。如果我們把這種意會當做是一種體會的話,我們就會被這些環境所改變我們的本身。如果我們被這些環境所改變我們的本身的話,我們就不再是我們。而是一種被環境所改變的生命。只是為了環境而形成的一種生存意志而已。  所以,人類已經把這種生存意志和我們融為了一體。反而,人沒有了人,而人卻是變成了這種生存意志。  所以,我們都活在了這種生存意志之中,而不是人生之中。  所以,我們要從這些生存意志中走出來。  不要被這些風俗,這些文化,這些習慣所影響我們的本身。不要以為哪兒才是你的家。放眼望去,其實整個世界都是一樣。都是一些短暫的時光,都是一些視覺上的效果而已。心安哪兒都是家,心不安哪兒都不是家。  因為我們總是會被眼前的一些現象而影響我們的內心。  所以,如果我們被眼前的一些現象所影響我們的內心的話,那都是一種幻想。  二、 人類崇拜的偶像  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人們所崇拜的偶像。偶像分為很多種。 有英雄,有名人,還有成功人士等等。這些都是人們所崇拜的偶像。但是往往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我們所崇拜的這些偶像都只是一種幻想而已。  那我們都在幻想什么呢?  1、 我們都在幻想偶像的人生  舉個例子:當某些人提到他的偶像的時候,好像他的心已經飛到了另一個地方。完全找不到自己。就像一個在做白日夢的孩子。在當時情況里,實際上他已經脫離的他的人生。他已經失去了一個人應該有的理性。在這種失去理性的過程中,他所認為的偶像其實是一種幻想。真實的偶像和他所認為的這個偶像其實是兩個人。一個人真實的人,而另一個是幻想出來的人。就像一個是真實的蘋果,而另一個是幻想的蘋果是一樣的。它們是兩個蘋果。  所以,如果我們經常活在幻想的這個人物當中的話,我們就會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從而走進另一種世界。  所以,并沒有什么所謂的偶像。人們所崇拜的偶像是一種錯誤的思想而已。  因為人和人之間只是一種意會。我們可以知道某個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但是我們不能把這個人給他變成另一種性質。就像我們覺得某個人很聰明,但是聰明才是我們對這個人本身的了解。我們不能把這種本身的了解給它變成一種崇拜而導致我們走進另一種世界。  所以,千萬不要崇拜偶像。因為人在任何一個時候都是一種清醒。我們所認為的偶像只是在我們不清醒的時候所幻想而的一切而已。再說我們所崇拜的偶像都不具有崇拜的意義,比如一群還沒有經過人生太多歷練的孩子,比如一些只看外表而不注重內涵修養的明星,我們所崇拜的意義都在哪里?  2、 我們都在用名人來幻想另一個人生  這是一種很普遍的事情。當某個名人說了某些話語之后。我們就感覺像撿到寶一樣,到處宣傳。這是某個名人說的話,我們一定要牢記。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誤區。  誤區在哪里呢?  就是我們都走進了名人的話里,我們活的是別人的影子,而不是我們自己。  就像某個人給我們講一個故事,我們只能聽取別人的故事,而不能走進這個故事之中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總是會走進名人的一些話里。一旦我們走進名人的一些話里之后,我們就會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就會存活在名人的話里。  所以,不要走進名人的話里面去。我們要知道話只是用來聽的,用來了解的。我們可以認識別人的話,了解別人的話,但是我們活的還是我們自己。就像老師教我們東西,我們只能了解,只能認識。而我們不能走進老師的話里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不要走進別人的話里。因為別人根本不可能會影響到我們。而影響到我們的只是我們的認識,我們的理會而已。如果我們的認識,我們的理會被影響的話,那都是一種幻想。  三、 人類面對的一切  談到人類面對的一切,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為什么呢?因為人類已經不再是人。而是被外在的東西所改變的一種生命。而不是一個理性面對外在的東西的《人》。  我們先來說物質上的東西。  其實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一些不一樣的現象而已。我們也不會被一些不一樣的現象所迷惑我們的內心。但是事實其實不然,人類所看到的的東西都是各種形形色色的物體在他們的思想中揮之不去。人類已經到了各種不一樣的地方。有活在車子里的,有活在房子里的,有活在人群里的等等。他們都已經活在了各種不一樣的地方。  此時的他們已經不在是他們,而是被物質所改變的他們。  所以,如果我們被物質上的東西所改變的話,我們就會失去我們的本性。也就是我們的明了,我們的認識。一旦失去了我們的明了,我們的認識的話,那都是一種幻想。  所以,我們面對的一切都只是意會而已。而這種意會就是我們所說的明了,我們的認識。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可以面對一切,了解一切,但是我們不能被一切所迷惑。為什么我們會被外在的東西所改變我們?就是這個原因。因為我們都被各種不一樣的東西所迷惑。我們都走進了各種不一樣的世界。我們都活在了各種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注意看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我們被外在的東西所改變的一切。那張臉已經不再是我們本性的臉,而是一張寫滿物質的臉。  所以,我們要知道人類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種意會,而不是一種體會。只有本性才是我們的體會,而外在的東西都是一種意會。  所以,不要被外在的東西所改變我們。  我們再來說精神上的問題。  其實人類面對精神上的問題也是和我們面對物質上的問題是一樣的。都是走進了各種不一樣的世界。比如有人走進了欲望的世界。有人走進了迷惑的世界。有人走進了情感的世界。這些都是因為我們面對的一切所迷惑了的內心。  所以,不要被任何東西所迷惑。不管是物質上的也好,是精神上的也好。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種明了,一種認識。  我們要正大光明的看世界。我們要清楚的知道每件事的本質是什么。如果我們看不清事實的本質的話,我們就會走進另一種狀態之中。比如不敢直視,傲慢,虛榮等等。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沒有看清事實的本質,沒有理性面對這些事實的本質而產生的錯誤思想。  因為正確的思想是一種認識,一種明了。  所以,不管我們面對的是物質上的也好。是精神上的也好。我們要用一顆意會的心去面對。包括本書也是一樣。我們只能了解本書的意思,明白本書的意思,而我們不能走進本書里面去。一旦進入任何一種狀態,都是一種幻想。  以上就是我們所講的人類的本性和人類面對的一切。我們要回歸人類《無》的本性。用一顆意會的心去看世界。  為什么我們今天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錯誤?是因為我們的第一步就走錯了。因為我們總是會把我們的第一步建立在別的東西之上,而不是在我們的本性之上。比如《儒家》講的是《仁義禮智信》。所以,我們總是把很多東西建立這些上面。比如很多人都只喜歡物質上的東西,所以,我們總是會把很多事情都建立在物質上面。而不是我們《無》的本性上面。因為這些都是心生起的一切,而不是本性的一切。  回歸本性,用一顆意會的心去看世界。我們要用本性去面對一切,而不是把一切當成我們的本性。我們可以用本性去面對《儒家》,但是我們不能把儒家當成我們的本性。我們可以用本性去面對一切,但是我們不能把一切當成我們的本性。  人類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第二章:天理、自由、意義、悟性是為發展。  談到人生,我想應該沒有誰能給出一個人類活著的標準或是定義。因為每個人對人生的理解都不一樣。總之要是談到人生的話,我想怎么都說不完道不盡。就像世界之大,我們不知道該從什么地方開始說起。又要說到什么時候才能說完。而所說的一切又是不是正確的。聽起來好像很復雜。好像人生就是一篇雜亂的文章。不過雖然雜亂,還是有很多人用很多精美的句子或是書籍描述了人生。對人生進行了不同的闡述。也有很多人對自己的人生有著自己的見解,自己的看法。我也是一樣,我對人生的理解就是八個字,《來了、去了、對了、錯了》,而本書也主要圍繞這八個字來講。  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人生為什么會是《來了、去了、對了、錯了》。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對我們人類增長知識最大的地方在哪里?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書籍。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好像說書就是萬能的一樣。  第二:世界上存在的不同道理。有的人甚至擁有了很多道理之后就影響了他的一生。  這是對人類增長知識最關鍵的兩個地方。  但是我們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從古至今有哪一本書能讓全世界的人都認為說的都是對的?有哪一個道理都能讓全世界的人都認為說的都是對的。  有哪一本書能帶給全人類一個美好的結局?又有哪一個道理能帶給全人類一個美好的結局?  目前沒有。世界上每一本書對于不同的人而言都會有著不同的看法,世界上每一個道理對于不同的人而言都會有著不同的見解。為什么呢?因為人類一直都是活在錯誤之中。  所以,世界上每一本書、每一個道理都不是完全的正確。都會存在錯誤的地方。  所以人類對每一本書、每一個道理,都會存在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見解。  那為什么每一本書、每一個道理都會存在錯誤的地方呢?  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每一本書、每一個道理都只能代表自己的觀念、自己的想法。  所以這些自己的觀念、自己的想法并不能讓全世界的人都認為是對的,更不能給全人類一個美好的結局。  所以,我們要去找到一個《對》字。試想一下,只要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能從這個《對》字出發,那我們不就自然而然的都《對》了嗎?那帶給我們的結局又是不是很美好呢?  那哪里又還有不同看法、不同見解呢?  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所以我們就沒有不同看法、不同見解。所以,人生就是八個字《來了、去了、對了、錯了》這八個字。  那我們又要怎樣才能找到這個《對》字呢?  首先我們要找到《真理》。  因為只有《真理》才是永遠的對。不然呢?如果《真理》都不對的話?難道《歪理》才是對的嗎?  那什么又是《真理》呢?《真理》就是世界上本身就存在的東西,而不是后天產生的東西。  什么意思呢?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某件事情的本身而去產生另一件事情。又因為另一件事情再去產生另一件事情。所以就形成了很多事情。  但是人類偏偏就是為了這些后天產生的東西而活,而忘記了我們的本身。  所以,我們要去找到我們本身存在的東西是什么,我們才會知道某件事情的本身應該怎么去處理,而不是因為后天產生的東西而去忘記了我們的本身應該做的是些什么事情。如果忘記了我們本身應該做的是什么的話,那就意味著我們的本身就已經錯了。  所以,我們應該首先要去找到真理。因為那樣才會找到正確的人生。  那我們又要怎樣才能找到真理、找到正確的人生呢?  答案只有一個:人類正確的人類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這條路就是《天理、自由、意義和悟性》。  可能當大家看到看到這幾個字的時候會沒有感覺,甚至有的人會覺得根本就沒有對錯,或許對錯的本身就分不清楚。那我們都錯了,為什么會存在對錯呢?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相對的,比如大小、善惡、美丑、富窮、長短這些等等,看上去可能分不清對錯,但是它們的結果卻是不一樣的。  舉例子!假設有一條直線,這條直線的一頭分別代表的是大、善、美、富、長,而另一頭分別代表的是小、惡、丑、窮、短,然后這條直線的兩頭分別站了100人,而這兩頭的人也分別代表了它們得到的東西。此時我們就可以看到,雖然我們不能把哪一頭的人說成是對的,我們也不能把哪一頭的人說成是錯的,但是他們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一頭的人得到的是大、善、美、富、長,而另一頭的結果卻是小、惡、丑、窮、短。  所以,與其我們在去討論有沒有對錯的時候,我們還不如先去看看結果是什么。如果我們都找到了好的結果,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它稱之為對?如果我們都找到了壞的結果,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它稱之為錯呢?  所以,其實我們講到這里,不管有沒有對錯都是不重要的,而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我們該站在這條直線的哪一頭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站錯了位置,那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都錯了呢?如果我們都站對了位置,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都對了呢?  所以,這是對錯的問題,我們再回到我們剛才講的問題。我們剛才說了,人類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這條路就是《天理、自由、意義和悟性》。人類一旦超出了這幾個字的范圍之內,就意味著我們都會是一個錯誤的人生。  下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們人類正確的一條路為什么會是《天理、自由、意義和悟性》。  《 天理》  為什么我們首先要說天理呢?因為這是我們的第一步路。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天理,首先我們應該怎么去理解?我們先把它做一個定義。既然是天理,那肯定不是人類自定的道理。為什么呢?因為人類自定的道理和天理是不一樣的。  第一:人類自定的道理不是本身就存在的。比如說1+1的本身=2,但是我們可以把它說成是等于3、4、5、6、7甚至任何數都可以。  第二:人類自定的道理不是針對每個人都會存在。比如說有一個道理適合一位商人,但并不一定適合其他的人。  第三:人類自定的道理取于學問的程度和一種口才。比如說一個學問也好口才也好的人和一個學問不好口才也不好的人辯論,最終學問也好口才也好的人贏了,然后大家就會認為贏的那個人有道理。但是實際上不一定就是贏的那個人有道理,因為贏的那個人只能證明有他自己的觀念,而并不能證明他說的就一定是對的。  第四:人類自定的道理可以修改。比如說同樣一個道理,對于某些人來說他覺得應該修改一下才正確,而對于某些人來說他也覺得應該修改一下才正確。所以,可以修改。  那這些人類自定的道理和天理有什么不一樣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天理:我們就說孝順吧!  第一:孝順的本身就是存在的。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欠下了兩個人的生育之情,就是父母。所以孝順的本身就是存在的。我們并不能說我們不孝順,我們也并不能說我們應該怎么樣。  第二:孝順針對每個人都會存在。并不是說適合某些人,而又不適合某些人。  第三:孝順并不取決于學問和口才。因為不管學問好不好還是口才好不好的人說要孝順都一定是對的。  第四:孝順不可以修改。并不是對于某些人來說孝順應該怎樣修改才正確。也并不是對于某些人來說應該怎樣修改才正確。所以,不可以修改。  所以。從這些例子當中就能看出人類自定的道理和天理是不一樣的。  那既然天理不是人定的,那它為什么會存在呢?  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把人類的主觀意識給弄反了,為什么呢?因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來源于自然,都是自然產生的。而天理也是一樣,它是自然就存在的。而我們人類卻剛好忽略了我們的自然,以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人為的。所以,我們就制定了各種不一樣的道理,開發了各種不一樣的事物。所以,我們都把我們的主觀意給弄反了。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是錯誤的。因為我們該問的不是天理為什么會存在,而是我們該問的是為什么我們的一切都不在自然之中,而是在人類自定的一切當中。所以,這是天理的存在性。  那我們為什么要把它稱為天理呢?那是因為它只存在于天地之間,所以,我們只是給他取個名字叫天理而已。但是它真正存在的一切才是真實的東西。所以,我們要了解天理。  那天理又能證明什么呢?  首先我們來看:  第一、 孝順本身就是存在的就證明了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是本身就存在的。  第二:我們每個人都要孝順就證明了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我們一定要去做的。  第三:我們不可以不孝順就證明了有些事情是我們不可以去做的。  所以,天理只證明了三件事情:  第一、我們要找到這個世界上本身存在的東西是什么。  第二、我們要知道我們該做什么。  第三、我們要知道我們不該做什么。  否則,我們就是觸犯了天理。  那觸犯了天理又會怎么樣呢?  要想知道答案,首先要去了解一個問題:就是《因果》到底存不存在?  因為如果《因果》要是不存在的話,那我們就永遠不會知道我們所做的一切答案是什么。我們就不會知道我們的結果是什么。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因果》。  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我們最常見的《因果》的例子是假設我們在地里同時種了兩顆種子,一顆是果樹的種子,一顆是蔬菜的種子。而當這兩顆種子成熟的時候,果樹的種子長出的是水果,蔬菜的種子長出的是蔬菜。所以,這個例子比喻的是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是一樣。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相當于我們種下了一顆種子。如果我們種下的是善良的種子,我們就會得到善良的回報。如果我們種下的是罪惡的種子,那我們就會得到罪惡的回報。這是我們常見的一個因果的例子。  那這個例子到底能不能證明因果的存在呢?  或許這句話就能找到答案。因為我們要去證明《因果》到底存不存在,所以產生了《原因》,然后我們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所以產生了《結果》。不管它存在也好,不存在也好,但是它還是產生了結果。因為結果就是存在,或者不存在。  所以,因果是存在的。  但是為什么會產生兩個結果呢?  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對的,關鍵取決于我們都做了些什么。所以,繞來繞去,還是又回到了我們種的是一顆什么樣的種子的例子上,而這個例子也剛好證明了因果是存在的。  所以,如果因果是存在的話,那又能證明什么呢?  證明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會產生一個結果,如果是好的事情,就會產生好的結果。如果是壞的事情,就會產生壞的結果。  所以,如果我們觸犯了天理,我們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有的時候運氣好,有的時候運氣不好的原因。因為我們不是隨時都在做好的事情,我們也不是隨時都在做壞的事情。所以我們不是隨時的運氣都好。也不是隨時的運氣都不好。  所以,這是天理的重要性,我們要了解天理。  因為我們要是做什么都不不去考慮該不該做的話,那這個世界就全亂了。如果世界出現的全是壞的結果,那我們還要怎樣生活?如果世界出現了壞的結果,那時候就已經晚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天理。  其實我們有沒有注意到?天下就好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在里面生活。如果范圍再縮小的話就是我們的祖國,我們在里面生活。如果范圍再縮小的話就是我們的家園,我們在里面生活。而這時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問題:我們每個人的家庭都需要家規才能管理,我們的祖國需要國法才能管理,那我們的整個世界呢?是不是更需要什么才能管理呢?  我們活在天與地之間,是不是需要天理才能管理呢?因為天地既然能培育出這么大的世界,難道它連管理這個世界的權利都沒有嗎?  就像父母培育了我們,難道連教育我們的權利都沒有嗎?  所以,我們要了解天理。我們要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因為不管我們是來到這個世界,還是去到哪里,我們首先要了解的就是這個地方的規矩。因為只有了解了這個地方的規矩之后,我們才會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就像我們去到某個地方辦事的時候,我們還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嗎?就像我們去到某個地方游玩的時候,我們還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嗎?  所以,我們要了解天理,那樣我們才會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天理其實就是一把無形的公平秤在跟隨著我們,不會讓我們得不到好的結果,也不會讓我們得不到壞的結果。因為做了就是做了,沒做就是沒做。不可能做了沒有結果,也不可能沒做而產生結果。  所以,我們要了解天理。我們要知道有所為,也有所不為。  《自由》  上一段我們講到的是天理。也就是說我們在做什么的時候要去考慮一下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這樣我們才會得到好的結果。因為我們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會形成一種對錯,而這種對錯也將和我們的人生有著重大的關系。因為如果我們形成的是一種正確的話,也就證明了我們的人生就是正確的。如果形成的是一種錯誤的話,也就證明了我們的人生就是錯誤的。  所以,我們人類的第一步路就是天理。我們要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那現在問題來了!我們了解了天理之后,我們又要做些什么呢?到底什么才是該做的,什么又是不該做的呢?  現在暫時還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不管我們要做些什么,首先我們要有一個前提:就是自由。  因為要是沒有自由的話,那我們就什么也做不了。  就像一個人如果被關在籠子里的時候,他還能做些什么嗎?試想一下,當我們要去什么地方的時候,當我們想要得到什么東西的時候,如果有一種存在的東西在阻止我們的話?那我們還能還能得到我們想要的一切嗎?那我們還能去到我們想去的地方嗎?不管這種阻擋我們的東西是什么,是一種物質也好,是一件事情也好,但是它始終還是阻擋了我們,它還是沒能讓我們得到我們想要的一切,它還是沒能讓我們都去到我們想去的地方。  所以,這是我們人類的第二步路,就是自由。  我們要是沒有了自由,就等于沒有了一切。如果我們都沒有了我們想要的一切?那我們是不是就像被關在籠子里的呢?如果我們都被關在籠子里,那我們又還有自由嗎?  所以,我們要去尋找自由,我們要去尋找阻擋我們的東西是什么。因為如果我們都不去尋找原因的話,那我們就永遠不會得到我們想要的一切。事實上,有多少人是真正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呢?  舉個列子吧!世界上存在著各種不一樣的職位,而這些職位也有不同的人在任職。現在我們就可以看到:有多少人是真的很喜歡他現在的職位?有多少人是真的很喜歡他現在的工作?并沒有多少人是真的很喜歡。因為他們都是被各種不一樣的東西所約束他們而導致他們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事實上他們的本身是不愿意的。所以,我們要去找到約束我們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們再去把這些原因都全部擊破。最終,我們都不再受到約束的時候,我們就擁有了自由。  那約束我們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們要怎么樣才能把它解決呢?  讓我們來看看我們最常見的幾個原因,讓我們都把它一一解決。  第一:為了酬勞而導致我們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解決的辦法有三個。1、選擇酬勞。2、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3、選擇既有酬勞而且又喜歡的事情。  第二:沒有學問導致我們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解決的辦法有三個。1、接受這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2、人的每一天都是在學習,成功的人在學習,失敗的人也在學習,那你呢?你在做什么?3、一個人的文化高不高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怎么利用自己的文化才是最關鍵的。  第三:認命導致我們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解決的辦法有三個。1、問問自己為什么既然選擇了認命卻還是不喜歡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2、問問自己為什么既然不喜歡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卻還要選擇認命?3、問問自己的命運是交給了誰?如果交給了自己,就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如果交給了別人,那你首先要知道是交給了誰,然后再問問他會不會對你的命運負責。  所以,這些都是導致我們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的主要原因,只要我們都找到了這些原因之后,我們就會把這些原因都一一解決。只要我們都把這些原因都一一解決了之后,我們才會不受任何約束。只要我們都不受約束之后,我們才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只要我們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之后,我們就擁有了自由。  講到這里,可能有的人誤會了自由的意思。以為我們講的是喜歡的就去做,不喜歡的就不去做。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而我們講的是不要讓某些東西阻止我們去做我們要做的事情。我們要打敗這些阻止我們的東西才能去做我們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們講的自由并不是一種不負責任,而是鼓勵我們打敗阻止我們的一切,鼓勵我們想做什么就不要受到限制。這是一種上進,而不是一種不負責任。所以,當我們都不再受到限制的時候,我們就擁有了自由。  所以,不是我們沒有自由,是我們根本就沒去想過要擁有自由,如果我們都不去想要擁有自由的話,那我們怎么又會得到自由,如果我們都不去想要自由的話,那自由怎么又會屬于我們?如果我們都不是為了自由,那我們又是為了什么呢?而我們想要的一切在沒有自由的情況下我們又能得到嗎?  所以,我們要擁有自由,我們要知道我們活著是為了明天我們想要做什么,而不是明天還有什么事情在等著我們去做。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在等著我們去做,而是因為我們先去做了才會出現一件事情。所以,我們要打敗阻止我們的的一切,我們要去做我們想做的事情。因為是由我們決定我們要去做什么,而不是因為什么去決定我們要做什么。  所以,我們需要自由。因為我們都有眼睛,我們需要自由才能看到我們想看的一切。因為我們都有耳朵,我們需要自由才能聽到我們想聽的聲音。因為我們都有雙手,我們需要自由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一切。因為我們都有雙腳,我們需要自由才能去到我們想去的地方。當有的人說他想要得到什么東西的時候,他總是會得到他想要的一切。而有的人,卻連想都不敢想。當有的人說他想去什么地方的時候,他總是會去到他想去的地方。而有的人,卻連想都不敢想。因為總是會有很多東西在約束著他,在阻止著他,讓他沒有自由。  可能有的人會說:“人生就是這樣,總是身不由己。”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正是因為我們都身不由己,所以我們才要去打敗這些身不由己。我們明明都知道我們不喜歡身不由己,那我們為什么又不去想辦法?難道我們都喜歡被約束嗎?難道我們都喜歡被某些東西所控制嗎?  所以,我們需要自由。只有擁有了自由,我們才能活得像個人。因為如果我們離開了自由的話,那我們就不再是人,而是被現實所強迫的一個物體。因為是現實控制了我們,而不是我們控制了現實。  自由就像是水里的船,如果沒有水的話,那它就永遠不會航行。自由就像是天上的風箏,如果沒有線的話,那它就永遠不會飛翔。自由就像是一個快樂的人,如果沒有自由的話,那他就永遠不會快樂,所以,我們都需要自由。  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們雖然需要自由,但是如果我們想要得到整個世界才算擁有自由的話,我想是不可能的。因為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辦到的,我們不要因為自由而去做我們無法辦到的事情。  就像一只小鳥一樣,它雖然很自由,但是它的自由只局限在天空里,而不是水里。就像一條魚兒一樣,它是很自由,但是它的自由只局限在水里,而不是天空。所以,我們也是一樣,我們要知道我們的自由局限在什么地方,我們才會去屬于我們的地方尋找自由,而不去不屬于我們的地方尋找自由。  本段就是我們主要講的自由。我們要知道我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是去做我們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不喜歡又要去做,那不是很矛盾嗎?如果我們喜歡又不去做,那也不是很矛盾嗎?  知道人為什么會累嗎?是因為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生活的奴隸,生活讓他怎樣他就怎樣。而另一種則是生活的主人,他讓生活怎樣生活就怎樣。所以,我們都要選擇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意義》  上一段我們講的是自由。是因為要是沒有自由的話我們就什么也做不了,或者做的都是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所以,我們需要自由。這是我們人類的第二步路。那我們的下一步又是什么呢?我們有了自由之后,我們都應該做些什么呢?這個問題也取決于一個前提:就是《意義》。為什么呢?因為我們不管要做些什么,都得看這些事情的意義是什么。否則,我們又為什么去做?或許再直接一點,如果沒有意義的話,那我們都在做些什么呢?  所以,我們人類的第三步路就是意義。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存在著一種意義,我們要去發現這些事情的意義在哪里。是對的,還是錯的,是好的,還是壞的。比如說一個人喜歡幫助別人,而另一個人喜歡危害別人。一個人喜歡誠實,而另一個人喜歡說謊。一個人喜歡尊重別人,而另一個人喜歡侮辱別人等等。這些所有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要去找到這些所有的意義在哪里,我們才會知道用什么樣的方式去做某一件事情、去對某一個人。不然的話,我們的一切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那我們現在的一切都充滿了什么意義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世界的意義:我想這個問題已經不用多說了,世界的意義唯有兩個字才能算得上是充滿意義。就是《和平》。  人類一天不和平,世界就永遠不會充滿意義。  但是為什么我們明明知道世界唯有做到和平才能給人類一個太平的人生,那我們為什么又過了這么多年還是擺脫不了戰爭的命運。  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我們都把世界搞反了,我們總是在戰爭過后才會知道我們應該和平,而我們不是先去了解了只有和平才不會有戰爭。  所以,人類認為的和平其實不是和平。  因為當我們每次認為應該和平的時候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要經過戰爭。  所以,這種和平其實不是和平,還是等于是一種 戰爭。就像一個人在沒生病之前不會去養生,而要等到每次生病才會去看醫生是一樣的,還是等于是一種病。  所以,真正的和平不是我們需要什么,而是我們要去了解怎么才不會發生戰爭。  所以,《和平》就是我們需要了解的東西。據記載,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發生過的戰爭就超過一萬多次。我們先不去管這些戰爭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如果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都把這些戰爭化為和平的話,那我們怎么又會傷害這么多無辜的人。  所以,我們面對的不是戰爭問題,而是和平問題。因為戰爭是在沒有和平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所以,我們應該找到戰爭的前提是什么。如果我們都找到了我們的前提,如果我們都找到了和平的意義,那現在的世界將會是多么美好的一個世界。因為我們需要的就是一個美好的世界,一個和平 的世界。不然的話,任由我們再制造更多的武器,任由我們再傳授更多的殺戮技巧,最終傷害的還是我們自己。因為沒有和平就是永遠的傷害。  所以,這就是世界的意義,戰爭可以危害很多人,而和平,卻可以幫到很多人。  教育的意義:在我們現在的教育中,無疑是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不同的人在接受不同的教育,不同的人也在分享著不同的教育。總之,我們都是在教育別人和被教育之中。  但是不管我們是在教育別人還是在被教育,我們都可以把它歸納成三點。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以熟知的知識、事物、修為、經驗、發展等等其他的東西傳授給不熟知的人,讓不熟知的人從而學到他不會的東西。然后隨著每個人的思維意識都不一樣,自我的理解也不一樣,所以,最后每個人受到的教育也都不一樣。然后每個人傳授給每個人的知識也都不一樣。所以,教育就是讓每個人都接受到不同的東西,同時又理解自己所接受到的東西。  所以,我們可以從里面看出什么問題?  1、我們憑什么可以認為自己的一切可以傳授給別人?如果我們本身擁有的東西就是錯誤的,那我們為什么還要傳授給別人?  2、我們傳授給別人的東西和我們傳授的方式和人性有沒有關系?如果我們在傳授的過程中失去了人性那我們為什么又還要把這些東西傳授給別人?  3、我們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們傳授給別人的東西對社會、對人類、對世界沒有幫助,那我們為什么又要傳授給別人?  所以,如果這樣看來的話,教育的意義應該是《以對為本、以人性為基礎、以完善為目的》才稱得上是教育。否則,就失去了教育的意義。  科技的意義: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都離不開兩個字,就是科技。家用的是科技,交通用的是科技,公司企業還是離不開科技。確實科技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好處,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驚喜。但是,科技如果在某些時候給我們帶來的不是好處而是麻煩的話?那他就失去了科技的意義。  網絡:網絡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我們也確實需要網絡。但是,網絡如果在某些時候傳播的是一些危害人類的信息的話,那它就失去了網絡的意義。比如說有人利用網絡騙取別人的財務,比如說有人利用網絡侵犯了別人的隱私,比如說有人在網絡上傳播的是一些負能量的東西等等,這些如果是網絡帶給我們的東西的話,那它就失去了網絡的意義。  交通:交通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我們也因為有了交通而什么地方的時候得到了便捷。但是在某些時候,交通如果給我們帶來的不是便捷而是麻煩的話?那它就失去了交通的意義。比如說有多少人為了交通而無辜喪命,比如說交通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污染,比如說交通有的時候還不如人類的步行等等,這些都只能證明它失去了交通的意義。  化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用到很多化學元素的東西。而這些化學元素也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意義。如果是幫助的話?那它就有了化學的意義。但是如果是危害的話?那它就失去了化學的意義。比如說現在世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怪病就是因為吃了含有化學元素的東西,比如說現在很多醫院的藥品不是用來救人,而是讓人用來打胎,導致喪失多少無辜的生命。比如說世界上很多被污染的地方就是因為化學元素的原因。所以,它失去了化學的意義。  所以,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就能夠看出科技的意義在于哪里。如果是幫助的話,那它就有了科技的意義,但是如果是危害的話,那它就失去了科技的意義。但是我們并不是說科技的哪里不好,而是我們要知道每一件事情的意義是什么,我們才會有一個出發點,才會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要知道我們所做的一切的意義是什么。我們要知道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能帶給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祖國,我們的親人和朋友一些什么樣的意義。  因為意義關系到了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的開始與結果。我們要做什么取決于意義,我們想要得到什么樣的結果也取決于意義。  所以,世界也是一樣,看看我們都對世界做了什么?看看我們都得到了什么樣的結果?  天空里沒有清晰的空氣,地上沒有我們想建的家園,生活里沒有我們放心的食物,工作里沒有人性的根本。山不再青,水也不再綠,動物只能被我們殺害,而我們只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掩飾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都穿了一件用金錢織成的外衣,當我們把這些虛偽的外衣脫掉之后才會發現我們是多么的慚愧。  這就是意義,這就是我們帶給世界的意義。  世界上每天都有不同的生物在滅絕,我想很快就會輪到我們。因為當我們沒有了最后一絲清晰的空氣,當我們沒有了最后一滴可以喝的水,當我們沒有了最后一份可以吃的食物,那我們還能活多久?我們還能用錢買到什么?是買到嘈雜的樓房,還是買到虛偽的跑車,還是能買到人類整天都沉迷的手機?這些都有用嗎?能換來我們的藍天白云嗎?能換來我們的青山綠水嗎?能換來的只是一個垃圾場而已,能換來的只是我們的貪婪導致的一場重病而已。  我們時常做著一切,但是我們從未想過為什么要做。我們時常做著一切,但是我們從未想過結果。因為我們都變了,我們都變得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們都變得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真正該做的是什么。  因為我們都忘記了意義,當我們再想起意義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美好的世界,而我們該做的就是讓這個世界變得美好。因為,我們都是世界的一份子。  這就是意義,我們都能讓這個世界變得美好,也能讓這個世界變得狼狽。我們都能讓我們變得虛偽,也能讓我們都變得真實。因為我們都需要一個美好的世界,因為我們都需要一個真實的自己。因為,我們要一切都充滿意義。  《悟性》  上一段我們講的是意義,是因為意義能讓我們的世界變得美好,也能讓我們都變得真實。所以,我們人類的第三步路就是意義。那現在問題來了,我們都充滿了意義,世界也充滿了意義,那我們的下一步呢?我們的下一步又是什么呢?我們都結束了嗎?意義又能證明什么?  沒錯,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我們并沒有結束。因為意義只能說明我們活在了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里,我們在里面生活。但是我們并不知道我們的結果是什么。因為不管我們在哪里生活,是有意義的世界也好,是沒意義的世界也好,我們始終都得需要一個結果,一個最終的結果。我們都要知道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什么,不然的話,那我們為什么要去做這些所有的一切呢?要是沒有結果的話,那我們在哪里生活不都是一樣嗎?  所以,我們要去找到我們的結果是什么?  那我們又要怎樣才能找到我們的結果呢?我們要通過什么方式才能找到我們的結果呢?答案就是我們人類的第四步路:悟性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悟性:悟性就是看上去是一種智慧,但實際上又比智慧還要高深。悟性就是看上去是一種智慧,但是實際上又超越智慧。總之悟性就是智慧的一種境界。  那我們要悟性做什么呢?  我們要它了解一切,因為只有了解了一切之后,我們才會知道我們活著都是為了什么。  首先我們來對世界做一個了解,因為只有了解了世界之后,我們才會知道我們都活在什么地方。只有當我們都知道我們活在什么地方之后,我們才會知道我們該做什么。  可能有的人會說了:“我們的這個世界有山、有水、有車子、有房子、有人、還有其他生物等等。我們當然是活在這樣的世界了”。可惜不是,如果問題這么簡單的話,那就不是問題。  那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們都活在了哪里呢?  答案就是我們都活在了別人的思想里。  舉個例子吧:世界上的任何一家公司是怎么形成的?是由老板的思想形成的。因為他想去開一家公司,所以就形成了一家公司。而公司里的所有一切也都是因為老板的思想而形成的。比如公司主要做什么,需要多少人,工資多少等等,這些一系列的問題都是由老板的思想形成的。  所以,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什么問題?  所有的員工都是活在哪里?從上班之前再到下班以后所有的員工有多的少時間是被這家公司所占據的?而被占據的這些時間是不是就證明了他們活在了這家公司?而這家公司是怎么形成的?是由老板的思想形成的。所以,他們都活在了老板的思想里。  所以,我們的世界也是一樣的。有人創造了房子,有人創造了知識,有人創造了我們生活中所用到的一切等等。這些都是因為他們的思想,所以才形成了今天的這個世界。所以,我們都活在了別人的思想里面。  那這些能說明什么呢?  說明我們都走進了別人的世界里。我們在里面工作,我們在里面生活,而這一切也導致我們都把這些工作、這些生活誤都認為了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實際上這并不是我們的人生,而是別人的世界。但是我們又并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工作,不需要生活。我們都需要工作,都需要生活,但是這僅僅是一個需要而已。  就像我們要去什么地方的候需要坐車,但是我們總不能一直停留在車里,我們要下車之后才會知道我們要去哪里。  所以,我們不能總停留在別人的世界里,因為這些都僅僅是一個需要而已。我們要從這些需要里走出來才會知道我們要去哪里。而并不是把這些需要就當作了我們的人生。  因為我們并沒有真正的了解人生,而當我們了解了人生之后,我們才會知道怎么去工作,怎么去生活。而并不是先去工作了,先去生活了,就把這些工作,這些生活當作了我們的人生。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人生的話,就必須先從這些思想中走出來,只有當我們從這些思想中走出來我們才會知道是真正的人生是什么樣子的。  那當我們從這些思想中走出來之后我們又得到了什么樣的結果呢?  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是我們都還有來生。為什么呢?  首先,世界上為什么會有不斷的人誕生,不斷的離去,第二:為什么有的人出生高貴、健康。而有的人出生低微、殘疾。第三:我們活著是為了什么?第四:我們現在又要做些什么?從這些問題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  首先,我們活在現在,所以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因為要是沒有現在的話,就不會有過去,更不會有未來。第二:我們現在都死了,將來誕生的還是我們。因為我們都要為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不管我們是死了,還是怎么樣了。但是我們所做過的事情始終還是會產生結果。所以,就產生了來生。第三:我們現在做的不一樣,所以我們來生的命運也就不一樣。因為做的不一樣,所以結果肯定就不一樣。第四:到我們來生出生的時候,那我們的現在就變成了過去。所以就產生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所以,我們都還有來生。  那這些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為由過去產生了現在,由現在產生了責任,由責任產生了下輩子,由下輩子產生了新的生命,而新的生命就證明了我們的現在都成為了過去。所以,這就是來生的原因。  可能講到這里還是不足以證明我們都還有來生,那我們就講詳細一點,宇宙萬物有四個定律。  1、 無中生有2、有中生無3、有中生有、4無中生無。  那這四個定律是什么意思呢?  1、無中生有指的是現在,比如我們正在吃一個蘋果,但是在我們沒吃蘋果之前,這件事情是不存在的,是沒有的。所以,這是無中生有。  2、有中生無指的是過去,比如當我們在吃一個蘋果的時候,實際上在我們邊吃的時候,這件事情是邊在過去。所以,這是有中生無。  3、有中生有指的是未來,比如當我們正在吃一個蘋果的時候,我們會感覺飽,但是當我們在感覺飽的時候,從吃蘋果的那一刻,實際上已經是未來了。所以,這是有中生有。  4、無中生無指的是人類的本性,宇宙萬物的本性。比如我們所看到的物質的世界是一個世界。相反, 沒有物質的世界也是一個世界。但是物質的世界會隨著后天的因素而變化,比如一張紙被燒了之后它就不再是一張紙。所以沒有它原來的本性。但是沒有物質的世界就不會隨著后天的因素而變化,無論經過什么它始終都是《無》,所以它有一個《無》的本性。所以,這是無中生無。  那我們可以從這四個定律中看出什么問題?  1、 我們可以從里面看出人類的未來是有中生有。所以,為什么說我們的現在會產生責任,就是這個意思。一切都是有中生有,一切都會產生一個結果。所以,我們都還有來生。  2、 除了我們都還有來生我們還有其他的什么命運嗎?有,就是無中生無。回歸人類《無》的本性,永遠不再有中生有。  但是這樣又產生了一個問題,有中生有我們可以理解,但是無中生無又是什么意思呢?無中生無是不是什么都沒有了呢?  不是。無中生無并不是什么都沒有了。而我們所說的無中生無其實就是無的一種境界。之所以叫無中生無生的并不是什么,而是生的只是無的一種境界而已。可能還是不容易理解,我們再講詳細一點:有中生有我們可以看到會產生很多東西,包括現在的一切都是有中生有。所以,無中生無也是一樣,也同樣會生出很多東西。只是有中生有和無中生無所生的東西不在同一個地方而已。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會生出很多東西,甚至是無窮無盡的東西。所以,他們是相對的,只是性質不一樣而已。  那他們的性質不一樣的地方在哪里呢?  1、 有中生有有生老病死的概念。到一定的時間之后,有中生有所產生的東西會結束,結束之后又會從新開始。隨著每個人做的事情不一樣而重復著結束與開始。一直不斷地循環。  2、 無中生無沒有生老病死的概念。只有無邊無際的的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很寬廣的,只會延續而不會結束。是永無止境的。所以,他們的區別就在于一個是無止境的循環著生老病死,一個是無止境的延續著一種沒有生老病死的境界。  所以,這是人類的兩種命運。一種是我們都還有來生,一種是回歸人類無的本性,達到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  那現在問題又來了,如果我們都還有來生的話,那天堂和地獄又是怎么回事呢?  剛才我們講了,人來有一種命運。就是無中生無。也就是回歸人類無的本性,達到一種至高無上的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面沒有生老病死,沒有痛苦。只有對真理的認識,只有對生命的認識。在這種認識里面是一種很難言語的快樂。就像某個人忽然解開了一道謎團,就像某個人忽然恍然大悟。這是一種無比的快樂,這是一種無上的智慧。而且這種快樂和智慧是沒有盡頭的。是永恒的。因為這是一種境界。境界是沒有盡頭的,是永恒的。只有物質上的東西才是有盡頭的,才是短暫的。所以,在這種永恒的快樂的智慧中,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地方稱作為天堂。所以,就有了天堂(注:靈魂賦予的地方,因為軀體是短暫的,靈魂才是永久的)的存在性。  同樣,剛好相反。如果我們沒有對真理的認識,沒有對生命的認識的話,我們的本性就會變成一種錯誤的知解。在這種錯誤的知解里面沒有本性的快樂和智慧。一旦沒有本性的快樂和智慧的話,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地方稱作為地獄(注:靈魂賦予的地方,因為軀體是短暫的,靈魂才是永久的)。  這就是天堂和地獄的存在性。  那怎樣才能回歸我們《無》的本性,達到一種至高無上境界呢?  這就是本段為什么要講悟性的原因。回歸人類無的本性需要的是一種悟性。我們只有擁有悟性之后才能認識真理,認識生命。才能產生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快樂。最終,才能達到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  那如果我們不回歸我們《無》的本性呢?  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講悟性的第二個原因。如果我們不回歸我們《無》的本性,我們的命運就是還有來生。所以,我們要悟性才能讓我們的來生更加美麗。這也是我們活著是為了什么的原因,就是為了讓我們的來生更加美麗。  那悟性怎么會讓我們的來生更加美麗呢?我們都悟到了什么呢?  這就是本書為什么要講天理、自由、意義和悟性的原因。  人類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天理、自由、意義和悟性。  為什么呢?因為這些關系到我們的一切。  人類一旦超出這些范圍之內,就會產生一個錯誤的世界,一旦產生一個錯誤的世界,就意味著我們在一個錯誤的世界里生活,一旦我們在一個錯誤的世界里生活,就意味著我們的人生就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只有依靠天理、自由、意義和悟性才能改變這些。  為什么呢?為什么一旦超出了天理、自由、意義和悟性之后就會產生一個錯誤的世界呢?  第一:人類以殺害同類的方式形成了國家與國家的區分,這是錯誤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本身存在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問題,而并不是國家與國家的糾紛問題。因為我們都忘記了我們的本身,所以才會出現相互殘殺,相互爭搶。這是沒有天理。  第二:有權利的人用他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觀念制定了規矩,而沒有權利的人只能服從而不能辯解,這對沒有權利的人是不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的思想都只能代表自己,而不能代表別人。所以,不可能讓別人都聽你的。這是沒有自由。  第三:思想錯誤的作者用他的個人思想制造了書籍,人類一旦吸取了這些錯誤的知識之后,就會導致錯誤的一切。而這些錯誤的一切就會導致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生,我們的世界都是錯誤的。這是沒有意義。  第四:很多人都活在了不同的事物里面,他們被一些不同的事物所迷惑。而一旦他們從這些事物里走不出來的話,他們就不會知道人類該去的地方是哪里。如果他們不知道人類該去的是哪里的話,他們就不會知道人活著是為了什么。這是沒有悟性。  所以,我們一旦擁有了天理、自由、意義和悟性之后我們就不會殺害同類,也不會讓任何東西約束我們自己,也不會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更不會不知道我們活著都是為了什么。  所以,天理、自由、意義和悟性是我們唯一的一條出路,如果我們超出了這些范圍之內,就意味著我們都是一個錯誤的人生。因為這些都是我們本身擁有的東西,就像我們本身需要吃飯,需要喝水。如果我們忘記了吃飯,就會被餓死,如果我們忘記了喝水,就會被渴死。同樣,如果我們忘記了天理、自由、意義、和悟性我們也一樣會死。只是這兩種死法的概念不一樣而已。  所以,天理、自由、意義和悟性是我們唯一的一條出路。  知道我們為什么總是改變不了這個世界嗎?是因為我們還沒有了解這個世界存在的本身是些什么東西。我們都以為存在的是金錢、是財富、是名利。所以,我們永遠改變不了世界。因為這些只會讓我們相互殘殺,相互搶奪,相互毀掉我們的世界。所以,我們總是改變不了這個世界。只有當我們都懂了,都明白了這個世界原來存在的不是金錢、財富和名利,而是天理、自由、意義和悟性之后我們才會知道,原來我們真的改變了世界。  所以,為什么說我們活著就是為了讓我們的來生更加美麗。因為我們要先去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所以我們才會去到一個美好的世界。如果我們都不去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的話,那我們怎么又會得到美好呢?  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做的不一樣,我們得到的就會不一樣。關鍵的原因不是去討論我們要去到哪里的問題,而是要問問我們自己都做了些什么,這才是最主要的問題。  所以,如果我們都錯了,我們要知道錯在哪里。如果我們都對了,我們要知道對在哪里。因為錯就是錯,對就是對。我們總不能把它都顛倒了。如果可以的話,那我們把整個世界上的一切都顛倒了試試,看看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現在世界上很多東西不都是因為我們把它顛倒了才會出現很多災難嗎?  所以,如果我們錯了,就得改,同樣,世界如果錯了,也得改。因為我們要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因為我們要讓世界上的所有人都過得幸福,因為我們要讓整個世界都變得美好,因為我們都想去到一個美好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們所講的悟性,主要有兩個原因:  1、我們要悟性才能回歸我們《無》的本性。  2、我們需要悟性才能讓我們的來生更加 美麗。  但是這兩點也存在一個選擇問題,有的人會選擇回到我們《無》的本性,但是有的人會選擇讓我們的來生更加美麗。  放下一切——  前面我們講了人類一條正確的路,就是天理、自由、意義和悟性。人類只有依靠這條路才能找到正確的人生。但是這些僅僅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東西而已。就像我們要知道我們的一些常識一樣。所以,我們還是得面對生活,還是得面對眼前的一切。所以,我們再來談談我們的生活。  但是在此之前,我們還要放下很多東西。因為很多東西只會給我們帶來壓力,帶來負擔。所以,我們要放下一切。  但是我們所說的放下一切又不是說我們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做。而是我們要放下的是我們應該放下的一切,而不是所有的一切。所以,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我們都應該放下哪些東西。  一、放下自私  人類首先應該放下的就是自私。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我們就應該相互幫助,相互合作,這樣我們才能讓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能得到幸福,快樂。  因為有了自私,世界總是把很多地方都顯得很溫暖,又把很多地方都顯得很凄涼。因為有了自私,世界總是把很多地方都顯得很幸福,又把很多地方都顯得很痛苦。因為有了自私,世界總是把很多人都顯得高高在上,又把很多人都顯得微不足道。因為有了自私,世界總是把很多人都顯得很有面子,又把很多人都顯得沒有尊嚴。因為有了自私,世界總是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輝煌與驕傲,也總是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陰暗與慚愧。因為,世界上總是會有很多人都拿著自己最強悍的優勢去攻擊別人最脆弱的地方,所以,這個世界充滿著悲傷與美好。  所以,這個世界看起來不太一樣。因為總是會有很多人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而別人都不如他。因為總是會有很多人認為自己才是世界的主人,而別人都是世界的傀儡。所以,這個世界看起來不太一樣。因為,世界出現了兩種人,一種是認為自己是人的人,而另一種是不被別人認為是人的人,所以,這個世界看起來不太一樣。因為,世界已經分辨不出誰是人,誰不是人。  所以,我們要知道人都是一樣的。都是有心,有體。都是一種人性。而我們所認為的一切都是我們后天產生的一些因為環境而改變的東西。而并不是我們本身存在的東西。就像每一個年代的生活方式都會不一樣,每個年代的教育也會不一樣。但是不管年代再怎么變,教育再怎么變,但是人還是人,還是要去找到屬于人類的東西,而不是后天產生的東西。  所以,屬于人類的東西在哪里?為什么屬于我們每個人的東西卻不是屬于我們每一個人?  幸福不再屬于我們每個人,快樂不再屬于我們每個人,溫暖不再屬于我們每個人,而尊嚴,也不再屬于我們每個人。而它,只屬于得到它的那些人。  所以,當我們得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該想想,世界上還有多少人需要我們的幫助,世界上還有多少人需要我們的幸福,世界上還有多少人需要我們才能讓他們找到心靈的歸宿。  所以,我們要放下自私。只有放下自私才能讓每一個人都能得到他們該得的東西。  我記得有首歌里這樣寫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明天,我覺得非常貼切。因為它至少能讓我感覺到這個世界并非那么的凄涼。因為我們都只要有愛,世界就不再凄涼,因為我們都只要有愛,世界就會變得美好。所以,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良藥。  所以,世界本不該這樣。因為我們都少了一顆心,一顆愛人之心。所以世界才會充滿著悲傷。因為我們都少了一顆愛人之心,所以世界才會充滿著凄涼。  所以,我們不該這樣。那我們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我們為什么眼睜睜的看著這個世界不是那么的美好還不去管它呢?因為我們的自私。因為有了自私,我們都忘了這個世界存在的是愛,而不是恨。因為有了自私,我們都忘了給別人帶來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因為有了私,我們都忘了給別人帶來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我們都需要幸福,都需要快樂。  所以,我們要放下自私。我們要幫助所有人。我們要讓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能得到幸福,我們要讓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能得到快樂,我們要讓整個世界都充滿美好。因為世界需要我們。如果世界不需要我們,那我們都來做些什么?  二、放下貪欲  為什么要放下貪欲,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如果不放下貪欲,我們就會沉迷在一種幻想之中,就會分不清真實的自己和虛幻的自己。一旦沉迷在虛幻的自己中走不出來的話,我們就不會知道我們該做的是什么。  第二:貪欲是一個沒有盡頭的東西。意思就是我們有多少財富,多少名利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什么時候才會知足。  第三:在貪欲的過程中,貪欲會迷亂我們的心智,影響我們的意識。導致我們去做一些錯誤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放下貪欲。但是我們所說的放下貪欲并不是說我們什么都不去做,而是我們要知道我們在做什么的時候要有一個度,一個極限。如果超于了我們的極限之后我們就會去到另一個地方,一個不再屬于我們的地方。所以,貪欲其實就是一種迷惑。它能讓我們都隨著它的腳步去到一個迷糊的地方,一個不再清醒的地方。就像我們都喝醉了之后,我們就感覺不到我們的存在,就像去了另一個地方一樣。  所以,我們要放下貪欲,只有放下貪欲我們才會不被某些東西所迷惑。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都是被迷惑了嗎?被豪華的汽車所迷惑,被時尚的手機所迷惑,被一些錯誤的思想所迷惑。所以,我們一旦被迷惑之后,我們還能知道我們在做些什么嗎?一旦我們連我們自己在做些什么我們都不知道的話?那我們還怎么把正確的知識傳授給別人呢?那我們還辦什么學校,發表什么演講?我們都在學什么?我們都在講什么?  所以,我們要放下貪欲。只有放下貪欲才會知道我們都在做些什么,說些什么。  那我們為什么總是放不下呢?  原因只有一個,因為什么樣的世界改變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環境造就什么樣的人。  那我們在我們的世界都學到了什么呢?  我們都學到了搶奪,都學到了傷害,我們就是學不會人與人之間的最真誠的微笑。  那我們在我們環境中又學到了什么呢?  我們都學到了名利,都學到了財富,我們就是學不會我們都應該有的知足。所以,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究竟要的是什么。  這些就是貪欲,這些都讓我們迷失了自己,找不到自己,因為這些都讓我們忘記了我們是誰。本來我們都很幸福,但是因為貪欲我們都覺得我們好像還少了點什么東西,因為貪欲我們都覺得我們好像還有什么東西沒有得到。  其實我們沒有得到的只是知足而已。所以,我們都在貪著一切,無休止的貪著一切。  三、 放下攀比  人和人之間其實已經產生了很多不好的習慣,這些習慣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也是錯誤的。但是我們往往都沒有去在意這些問題。所以,慢慢的這些習慣就形成了一種現象。我們都認為這些現象是正常的,我們都認為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我們都沒有去管它。  但是我們其實并不知道,其實我們都錯了。我們都錯在了我們都認為我們是在什么樣的世界里生活,而我們卻從來不去在意這個世界是怎么形成的,里面的生活又是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都錯了。  因為我們并沒有發現這個世界是我們造成的,而我們也沒有發現我們造成的這個世界是錯誤的。所以,我們都把世界弄反了。  因為我們都認為是世界給了我們什么,但是我們卻從來不去想我們都給了世界什么。所以,我們都是在自己騙自己,因為我們都在逃避責任。  因為我們都只知道在這些錯誤的世界里生活而不去想改變這些錯誤,那樣是不行的。因為那樣只會一錯再錯,到時候想改都來不及了。  那我們都錯在哪里了呢?  第一:我們把本身不存在的東西帶進了我們的世界。第二:這些不存在的東西對我們沒有幫助,只有傷害。  比如說《攀比》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為什么是不存在的。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找到存在的東西是什么?  舉個例子吧!我們在遇見一件好笑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自然的笑,我們在遇見一件悲傷的事情后我們也會自然的哭。為什么呢?因為這些都是我們本身的一種情緒,是我們本身就存在的。  但是攀比就不是我們本身的一種情緒,它是由某個人或者某件事所產生出來的幻想,而這種幻想是不存在的。  但是我們說的這種幻想又不是說我們本身的幻想。比如說今天我們想要吃什么東西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到這些東西的樣子,甚至味道。這是我們本身的幻想。因為我們本身要去面對的就是這些菜,所以,這種幻想是正常的。  但是攀比就不一樣了,我們并沒有面對我們本身要去做的是些什么事情,而我們面對的只是由我們的本身幻想出來的另一件事情。  比如說我們在炒菜的時候,我們本身要放的是一些正常的調料,但是由于我們在這道菜的本身上產生了殺人的幻想,所以,我們就在里面放了毒藥。所以,這種殺人的幻想是由這道菜引起的,而不是我們本身就存在的。  所以,攀比也是一樣,它是由某個人或者某件事而產生的一種幻想,不是本身就存在的。因為它的結果不一樣。一個是本身面對的結果,而另一個是由某件事的本身幻想出來的結果。  所以,它的本身是不存在的。  所以,世界上還有很多東西也是我們幻想出來的,我們要去了解這些。  我們再來說說攀比對我們都有哪些危害。  但是我們并不是說攀比都是不好的,比如說我們在正面去比較怎樣才能把一個問題處理得更好的時候,比如說我們在正面去比較怎樣才能提升我們自身的能力的時候等等這些情況下都是好的。但是攀比在很多時候都是對我們不利的。  第一、攀比會給我們帶來壓力,如果經常活在攀比之中,會讓我們的思想受到刺激,嚴重的會導致精神分裂或者精神崩潰,  第二、攀比會導致我們的心里不平衡,我們都認為別人都比我們好或是擔心別人比我們好。所以,會產生自卑或懷疑的心理,而這種心理會導致我們的內心失去平衡。  第三、攀比會導致我們的心理走進一個誤區,會讓我們犯下嚴重的錯誤,甚至害人或者害己。  所以,攀比是對我們不利的,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只有放下攀比,才能找到我們自己。不然,我們就只能活在在別人身上建立的一個幻想之中,那樣的話我們就找不到自己。  不要總是拿別人來和我們自己作比較,因為別人始終永遠是別人,我們始終永遠是我們。做一個真實的自己,遠遠要比那些虛偽活得要自在一些。  四、 放下嫉妒  嫉妒也是一種本身不存在的東西,也是為了某些事物或者某些東西的本身而產生的另一種幻想。但是它和攀比不一樣的是在于攀比是一種實際行動,而嫉妒和攀比不一樣的是嫉妒不是一種舉動,而是產生某種心理的前兆。所以,如果我們不放下嫉妒話,就會產生很多不對的心理。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嫉妒會產生哪些不對的心理。  第一:嫉妒會產生怨恨心理。一旦產生怨恨心理,就會產生報復心理。一旦產生報復心理,就會產生錯誤的思想,一旦產生錯誤的思想,就會做出錯誤的事情。  第二:嫉妒會產生羞愧心理。一旦產生羞愧心理,就會產生自卑心理。一旦產生自卑心理,就會產生消極心理。一旦產生消極心理,就會產生墮落。一旦產生墮落,就注定是一個失敗者。  第三:嫉妒會產生冷漠心理。一旦產生冷漠心理,就會產生排次心理。一旦產生排次心理,就會產生自閉心理。一旦產生自閉心理,就會產生冷酷心理,一旦產生冷酷心理,就等于把自己關進了一個黑暗的世界。  第四:嫉妒會產生猜疑心理。一旦產生猜疑心理,就會產生不安心理。一旦產生不安心理,就會產生焦慮心理。一旦產生焦慮心理,就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所以,從這些我們就可以看出,嫉妒對我們有著很大的危害性。對別人也有很大的危害性。它不僅影響著我們的人生,還影響著我們的世界。  因為我們都沒有去在意這些問題,所以這些問題一直存留在我們的的世界。而這些問題要是永遠存留在我們的世界的話,那就證明我們永遠都會有危險。而當這些危險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就真的走上了一條危險的道路。  所以,不要因為別人而產生嫉妒的心情,那樣的話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我們自己。  知道人要怎樣才能算得上是一個人嗎?只有不被迷惑:不被現實所迷惑,不被幻想所迷惑,這樣才能算得上是一個人。  因為在我們被迷惑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自己,如果失去了自己,那哪里又還有人呢?  但是我們所說的不被迷惑不是說我們什么都不相信,我們要相信,因為只有知識才能豐富我們的學問。但是我們不能沉迷在這些學問而忘了我們自己。  就像我們把某一本書都全部領會的時候,全部讀懂的時候,那我們還需要這本書嗎?不需要,那時候我們就不需要這本書了。因為懂了就是懂了,我們就不可能再去沉迷于這種懂了的世界。  所以,放下嫉妒,包括一切幻想。也包括我們所有懂的東西。那樣我們才會知道原來還有一個真實的自己。  人類的生活——  第三章:輕松、自在、坦然、智慧、原諒是為生活。  前面我們講的是放下一切。因為很多東西會給我們帶來壓力,帶來負擔。我們只有放下這些東西才能沒有壓力,沒有負擔。才能真正的開始進入生活。否則,我們就永遠不會知道生活的本質是什么?  輕松:輕松是人類最真切的感受。那樣真實,那樣體貼。就像一個人在呵護著我們。在輕松的世界里,我們看到了世界的顏色,聽到了世界的聲音。而這些,都來源于享受,而不是壓力。在輕松的世界里,不要擔心什么會傷害你,也不要顧慮你所看不懂的一切。你只需要享受那份愉悅的心情。那是一份真誠,一份感知,一份大自然給你的回應。你真切的望著它,它也會真切的回應你。你用其他眼光望著它,它也會用其他眼光回應你。總之,只要你不討厭它,它也決定不會討厭你。仿佛,我們看到了我們自己,那樣的快樂,那樣的真誠。而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也和我們的感覺是一樣的。好像我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


【讓G點潮吹的情趣用品】【情趣玩具PTT票選】【一直射的情趣玩具】【抽射最猛的情趣用品】
【後庭按摩棒推薦】 日本原裝進口NPG.電動巨根 8段變頻無線遙控逼真假陽具按摩棒52507【自慰高潮必備款】 日本EXE-人形玩偶+自慰器組合-衝擊砲少女28891【後庭按摩棒推薦】 日本原裝進口EXE.超快感飛機杯-(粉)【男性性情趣玩具推薦】 悅潮 ‧ 四代多功能仕女按摩棒﹝3頻伸縮搖擺+20頻雙震撩動+智能加溫+USB便捷充電﹞

arrow
arrow

    a63fb8sx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